个人资料

apollolx

自述:非法传销的反对者;拿牌直销的修正者;中西文化的调和者;养生保健的融通者;天下文章的拿来者;微言大义的思考者;自强不息的实践者;万柜联盟的探索者。 

文章数量:2242

点击人次:8069376

博文分类
搜索
【转载】 科学化时间活用法(三)——安东尼·罗宾 潜能成功学 (104)

飞雁之家——飞雁商学院

 

三  工作的安排方法

 

(一)讲求效率,也兼顾人情味

 

有人误解效率的真谛,以为讲求效率就是废话少说、公事公办,毫无人情味可言。和这种人打交道根本谈不上意见交流,充其量只是交换信息而已。

 

喜好此道的人颇以“专业作风”自诩。在他们心目中,关心别人的子女或是休闲度假,是白白浪费生命。

 

其实,这么做非常不符合时间的经济原则。少谈私事或许真能节省更多时间办正事,但可能留下一种印象:你是个不值得共事的朋友。

 

对事可讲效率,对人可不可讲效率呢?有个年轻人,一度对追求效率十分着迷,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相当紧凑。

 

到后来,日程表居然已细分到以分钟为单位。记得有那么一天,诸事顺利,他依计划洗车、借书..但到了“与女友分手”这一项,事先的计划完全被打破。

 

原本他只安排了10 至15 分钟打电话,向女友解释一切。没想到,解释了一个半小时,还难以收场,因为女友实在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此事证明,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讲效率要看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二)避免无谓的电话捉迷藏

 

但愿别人在电话“捉迷藏”上浪费一分钟,你就能收入一分钟,那么不出一年,你就能像英国女王一样富可敌国。有太多时候,你打电话找某人,可是对方却:

 

·不在办公室里

 

·正在开会

 

·正在上洗手间

 

·走开了不在位子上这就是电话捉迷藏。

 

这种事在所难免,因为人不可能拴在办公桌前分秒不离。但是有两个最起码的原则,可以避免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追踪游戏。

 

一、如果是对方的助理、秘书(或家人、室友)接的电话,务必打听何时可以联络到此人。

 

二、留话时别忘了请对方在某个时刻或某个期间回话,如果暂时联络不到你,也告诉接电话的人一声。

 

(三)效率也具有感染性

 

有效运用时间必须靠群策群力。

 

就算是为时间而竞争,也需要群体的合作。就以时间竞争最显著的例子——赛跑来说。

 

在跑道上,为突出领先群雄的选手,必须有某种形式的团体合作加以配合。首先,有人必须在起跑之后就一马当先,这算得上是一种难得的牺牲,因为除了短跑,在其它赛跑项目中一马当先的,通常都不会第一个抵达终点。

 

比赛期间,又需要有人亦步亦趋的跟着最后夺标的选手,使他不敢稍有懈怠。

 

到最后冲刺阶段,更需要有人给他威胁,激发他更深层的潜能与意志,奋力向前,最终赢得冠军。

 

即使是世界级的选手,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在场,也跑不出杰出的成绩。

 

运动场上的状态,也可应用在日常办公室中的运作中。有些公司一开始步调就放得很慢,不论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造成的,在此种环境中,怎能有效率可言?相比之下,有些公司却一味追求效率,毫不松懈,不论是否面临特殊状况,永远处在备战状态中。

 

假如现在请秘书过来,交给她一堆文件复印,她却看到身为主管的你斜倚着椅背,双腿搭在办公桌上,手里还把玩着魔术方块。想想看,她免不了也是把文件往桌上一堆,就径自喝起咖啡,然后先打几个私人电话再说。

 

她为什么要认真努力呢?老板都如此散漫,秘书何必拚命呢?部属当然是追随上司的作风。

 

但是,如果秘书走进来,发现你已经在拟下一个指示,自然就不敢怠慢。

 

因为她知道还有更多工作要处理,容不得拖延。想当然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说不定会立刻快步奔向复印室。

 

当然,这其中带有争口气的成份,不过那是同心协力的“争”,彼此目标是一致的。等过完一整天,你可以对着已完成的工作,诚实地对秘书说:“今天我们的表现都不错。”这样的结果,是她激励你更积极,而你激发她更有效率。

 

这种相互影响的状况随时发生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当中,无怪乎打哈欠或是跷脚都具有传染性。或有意或无意,人都有模仿与善变的心性,时时度量着、附和着同伴的步调与节拍。

 

(四)作决定宁可慢,不可轻率

 

迟缓的决定总比草率的决定更恰当;不作决定比作错误的决定要好得多。可惜大多数人宁可求快不要慢,宁可犯错也不愿有所保留。

 

如果发觉这其中有冲突矛盾之处,那就对了。在这追求速度的时代,人人都是速度至上、效率第一。想要迅速有效地作决定,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凡是可以缓一缓的决定,就该缓一缓;人必须极力抑制自己的冲动、草率。

 

可惜许多人办不到,或因为缺乏耐心、等不及,或由于其他原因,总之是要求立见分晓,于是我们被迫作出匆匆的决定,被迫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方草率提出的问题。如此行事十分危险。

 

安东尼·罗宾指出,延缓决策过程的诀窍在于,要相信不作决定或不能作决定,其实并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美国医生或处理预约挂号的美国护理人员,最擅于此道。你急着找医生时,打电话去,结果如何?你根本不会直接找到医生,一定是护士先来接听,问个相关的问题,然后告诉你最快也要两周后才能轮到你就诊。

 

她会问:“要上午来还是下午?”很平静的又把决定权推回给你。

 

说穿了,护士所问的是:你是否宁可讨人厌烦非立刻来看医生不可?还是可以等上两星期,到时候病痛可能早已不治而愈?医生都知道,病人大部分的不舒服都还不到必须立即处理的地步,所以也最懂得拖到更多症状时再作决定。

 

这个办法太棒了。医生可借此依自己的步调来处理问题,不必受制于病人。这个原则在十之八九的情况下都适用。

 

商场上也有同样的例子。曾担任《时代》周刊主编八年的卡夫说过,每周部属所提出来的问题,有半数他都任其悬而不决。但这并不表示他优柔寡断,主编的工作绝对是“决策密集”的。他每天要面对不下数十个疑难杂症,这可不是该先给谁打电话、该给哪些人回话、或到哪里午餐之类芝麻绿豆的小事;他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到一群遍布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

 

一旦他决定要报导某个主题,就会引起一大群记者、编辑、撰稿人员及摄影记者一连串的动作,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其它的决定。在主题决定后,他还得决定由谁执笔,篇幅多长,要配合哪些照片及由谁来拍摄。杂志中的每一页都有许多细节要处理,每周六的截稿时间又一分一秒地逼近。办公室人来人往,都是拿问题来请示他的。

 

最后,为了维持判断力,为了不受杂事干扰,也为了控制预算,他干脆顺其自然,不作决定。以目前世界情势与新闻事件瞬息万变的状况,不出所料,这些所谓迫在眉睫的问题多半会自然而然地消失,要不就换个方式又出现。且不论是哪一种结果,当初若下了决定,此刻也已失去意义。

 

卡夫举例说明:“如果有人极力推荐某个题材,但是我没有把握,就先搁一边凉一凉,宁愿晚一天再着手,也比指派某人去做以后才发现错误,又必须重来要好得多。”

 

 

返回《飞雁商学院》子目录

«上一篇:科学化时间活用法(二)——安东尼·罗宾 潜能成功学 (103)   下一篇:科学化时间活用法(四)——安东尼·罗宾 潜能成功学 (105) »

评论(0) 点击次数(6023)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