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退幕的圣威保健可以给中国直销什么借鉴
http://www.dsblog.net 2006-10-08 09:09:18
本文文字内容及相关图片由《中国直销》授权发布,未经《中国直销》杂志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与《中国直销》杂志联系(联系电话:023-63658883,邮箱:zgzx@cpcw.com)。
随着直销牌照有序颁发,直销市场经历着成型前的动荡,一批新兴的企业悄然崛起,一批企业却从市场中黯然消失。
圣威保健是众多黯然退幕的公司中普通一员,它所遇到的也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借此报道希望能让仍在直销中进行探索的企业们有所借鉴。
圣威直销之鉴
文/本刊记者 田家居
日前,一位来自西安的李先生致电本刊编辑部。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在2005年5月加盟了西安圣威保健品直销公司(以下简称圣威保健)。在团队领导人的推荐下,2005年6月李先生以每股4.5元的价格购买了圣威保健的母公司西安圣威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威股份)的股权,合计2万余元。
李先生说:“当时给我的承诺是圣威股份与美国第二大券商百盛克签约进行上市辅导,2005年底可以上美国纳斯达克的小型版。纳斯达克小资本上市的最低开盘价为4美元,这样计算下来,利润额度200%。”
李先生在圣威保健运作直销3、4个月后退出了,但李先生还仍保留着购买的圣威股份的股权。李先生等待着200%的投资回报。
李先生说:“但是在2005年底,圣威股份却通告上市计划失败,让持股人耐心等待。”
眼见半年多的投资一分钱也没能收回来,李先生想要退股。李先生先后找了不少证券机构,试图抛出手头的股权,终究还是没有找到买家。
李先生气愤地告诉记者:“做圣威保健没能赚到钱也就罢了,2万多元的资金也被这个股权给套牢了。我去找圣威公司,他们对我的情况不予理睬。我去找我的领导人,结果也联系不上了”。
消失的圣威保健
圣威股份是西安一家大型股份制企业,注册资金6800万元人民币,实力雄厚,经营范围覆盖农业、天然气、药品等多个领域,并在科技领域获得多次大奖。
圣威保健成立于2003年7月,隶属于圣威股份。2005年5月,圣威保健正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运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就李先生遇到的问题,记者拨打了原圣威保健的电话。然而所有的联系方式都无法拨通,其中一个总机号码已成为某房产公司的办公电话。而圣威保健原官方网站,也处在关闭转让状态。
西安某直销人士告诉记者,圣威保健这家曾经在西安做得风声水起的企业已经关闭,办公地点早已人去楼空。
记者致电圣威股份询问,接线员证实了圣威保健关闭的消息。他告诉记者,在2006年4月左右,圣威保健就已经停止了运作。同时该人士婉拒透露更多消息,称对关闭的原因并不知情。
圣威保健在西安市场算是实力较为雄厚的公司之一,也是当时西北境内数得上数的直销方式运作的公司之一。是什么原因使得圣威保健中途关闭了呢?
昔日辉煌
圣威保健在2003年成立时,便拥有了一块名为“西安圣威保健品直销公司”的工商注册执照。圣威保健一举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一家带有“直销”称谓的公司。
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虽然,当时并没有直销相关的规定,也不触及任何法规,但在还没有直销立法的情况下,申请这样的执照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获得这块执照,圣威股份煞费苦心。据闻圣威股份董事长姬秦安多方疏通,还邀请了另一位人脉极其广的灵通人士加盟,才拿到了这样的执照。这块执照彰显了圣威股份的实力,也正是因为这块执照使得圣威股份决心下大功夫进入直销。”
这位知情人透露:“圣威保健建立之后,就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一方面,刚组建的圣威保健缺乏直销运作的经验;同时,也没有相关的保健品的研发力量,缺乏产品竞争力。在2003年到2005年这个阶段,圣威保健一直在摸索中生存。唯一值得骄傲的,仅仅是这块直销执照。”
该知情人士说,圣威股份董事长姬秦安在这个阶段给予了圣威保健极大的支持,在毫无盈利的状况下,圣威保健维持运营近两年。圣威保健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没有任何保健品的生产能力,逐步发展出了一定的研发基础,也渐渐吸引了部分资深直销人的加盟。
但圣威保健的根基仍相对薄弱,在销售中仍采用西安某中外合资公司的产品。圣威保健的管理层也极不稳定,如走马灯一样,陆陆续续换了好几拨。2005年初,短短3个月内便连续换了两拨管理人员。
直到2005年5月,毛荐、陈远坤等人的到来让这样的情况出现了转机。他们带来的专业理念与姬秦安董事长一拍即合。这时直销市场也传来了即将开放的消息,极大的刺激了圣威股份进入直销行业的欲望,圣威股份从资金资源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同时,西北直销市场也在立法的影响下逐步复苏。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圣威保健的经营状况一日千里的发展起来。
曾经历过那段时间的一位原高级管理人士告诉记者:“在毛荐加盟圣威保健之初,由于缺乏了解和毛荐个人的一些原因,姬秦安只给毛荐挂了个总策划的头衔。当时的组织结构是由毛荐主管市场,陈远坤任常务副总,张涛主管财务。直到2005年10月左右,毛荐才正式出任公司总裁。”
这期间,圣威保健市场开拓相对比较顺利,产品研发也逐步跟了上来,全国市场逐步启动,月销售额过百万,这对于起步中的圣威保健来说是个不错的开局。在业绩逐步增长的同时,圣威保健还制定了2006年进军香港的计划,圣威保健逐渐发展到了他的黄金期。
同时,圣威股份的纳斯达克上市计划在百盛克的指导下逐渐成型。圣威股份的原始股票开始在一级半市场开始发售,也获得了出人意料的强烈反响。整个圣威集团发展得都相当顺利。
纷争突起
上述高层告诉记者:“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圣威保健经营逐渐步入正轨,销售收益开始增长。不少人包括圣威股份的一些人,开始打起圣威保健的算盘起来。”
几位受访人不约而同的向记者提到,有人在圣威保健经营的这段时间里,获利高达数百万。一位受访者甚至透露了一个夸张的数额——400万元人民币。这个数额已不可考证,受访者也拒绝透露该人的姓名。但是受访者均认为,有人靠圣威保健为自己谋利是不争的事实。
圣威股份也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报账、工资、奖金拨出等方面加强了管理。
该高层说:“母公司对圣威保健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财务部门实现的,除了委派张涛主管之外,同时财务部门还有姬秦安董事长夫人的一名侄女,她也有不小的权力。通过财务的管理,对圣威保健的资金进行制约。”
另一位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对财务部门颇有微词。圣威保健的管理层没有财务自主权,财政部门逐渐成为了超然于管理之外的存在。同时,张涛也有意无意的介入圣威保健的日常管理。”
该高层说:“张涛频繁介入日常管理,涉及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财务职责范围,时常将负责常务的陈远坤置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张涛本人并不懂得直销的经营管理,但处处都要插上一手,搞得直销部门怨声载道。张涛又是由圣威股份直接委派,含有监督的成分,没人拿他有办法。”
该高层告诉记者,圣威股份加强圣威保健管理的举动,最终演变成为了圣威保健内部行政权力的争夺。
他说:“2005年10月,姬秦安任命毛荐出任圣威保健的总裁。在此之前,毛荐的职位一直是总策划这个虚名,实际却负责着整个市场的开拓和管理。然而这个任命却引来了不少人的不满,纷争依旧没能平息。”
同时,该人士称:“除此之外,圣威在直销立法面前对未来经营的定位,也产生了分歧。虽然圣威股份有实力跨过直销的高门槛,但是不少管理层认为没有必要拿出这么多钱来从事一个月收入仅百万的项目。有不少决策层对于直销项目打起了退堂鼓,他们认为直销就应该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赚钱项目,对拿不拿直销牌照不感兴趣。”
该人士说:“针对圣威保健面临着问题,圣威保健管理层也和姬秦安进行过数次沟通,传达下来的姬秦安的意思是边走边看。实际上从直销条例颁发开始,圣威保健品直销公司这个执照肯定是不能再用了,听说还受到了一些部门的警告。申请牌照倒是次要的,首先需要避免公司名这个问题,但是在管理混乱的情况下,这些必须考虑的流程甚至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2005年底,毛荐、陈远坤相继辞职,管理和市场团队随之流失。
无法挽救的退幕
对于毛荐等直销管理层的最终离开的原因,在旗下经销商中流传着不少的版本。
一说,圣威决策层投机心理严重,只是把圣威保健当作圈钱机器,不想投入,完全没有申请牌照的意愿,导致直销管理层信心丧失,全部离职;
另说,直销管理层本身就没打算在圣威保健长久干下去,只是为了来这里赚钱,钱赚到手,就扔下烂摊子离开了;
更有人告诉记者,直销管理层的人在网络中私自排网占点,母公司发现后停止了管理层应发的薪酬,直销管理层就有私自扣留公司部分资金的行为;
还有最普通的说法,莫过于圣威保健无力获得直销牌照,大家就一拍两散了……
且不论这些说法如何,直销管理层的全部离开使得圣威保健略有起色的市场,一下子面临崩塌的边缘。
据知情人透露,圣威保健后来还对毛荐等管理层进行了挽留,但在一些问题上没有谈妥,最终管理层还是全部离开。
记者就这些传闻向毛荐求证,毛荐对此不予置否,他声称自己现在在从事传统业务,已暂时离开了直销行业,不愿对此发表任何意见。圣威股份姬秦安同样不愿对圣威保健的关闭作出任何评价,而记者一直未能联系到曾任财务经理的张涛。
2006年初,圣威保健邀请了在北京操盘某公司的贺红博出任总经理,继续市场操作。贺红博曾做过圣威保健的市场,在他出任圣威保健总裁后,将北京公司的一些团队带到了圣威保健。
贺红博2006年带领团队进驻圣威保健的事,不少受访者也颇有微词:“当时,贺红博在北京的公司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原来的那些销售团队也不能随意抛弃。来圣威保健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消化这些剩余团队。”
据知情人透露,当时圣威保健的市场极度混乱。一方面前任离开后的许多团队已经分崩离析了;另一方面,贺红博带来的团队还没有融入现有的市场中去。而圣威保健也没有合理处理市场遗留问题,而是一味的推托给已经卸任的直销管理部门,圣威的市场一再萎缩,最终导致关闭。
一位熟悉圣威运作的某公司经理认为:“圣威保健最终关闭原因,实际并不是他在市场上的表现,而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公司对圣威保健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定位,将其当作一种快速的融资渠道,而不愿进行投入,缺乏永续经营的理念;其次,圣威保健管理体制的混乱,造成了内部人事动荡不安,在这种动荡之中圣威保健逐渐脱离了其经营轨道;最后,管理层在经营中能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最终捞钱的捞钱,抛弃团队的抛弃团队,各顾各的。最终导致了经销商和投资人成为了这个关闭的企业的最大受害者,至今还有不少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经销商没人管理,动荡不安,股权卖出去就没人理会,最终这样乱成一团的局面,被直销立法一举打破。”
随着直销牌照有序颁发,直销市场经历着成型前的动荡,一批新兴的企业悄然崛起,一批企业却从市场中黯然消失。
圣威保健是众多黯然退幕的公司中普通一员,它所遇到的也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借此报道希望能让仍在直销中进行探索的企业们有所借鉴。
圣威直销之鉴
文/本刊记者 田家居
日前,一位来自西安的李先生致电本刊编辑部。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在2005年5月加盟了西安圣威保健品直销公司(以下简称圣威保健)。在团队领导人的推荐下,2005年6月李先生以每股4.5元的价格购买了圣威保健的母公司西安圣威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威股份)的股权,合计2万余元。
李先生说:“当时给我的承诺是圣威股份与美国第二大券商百盛克签约进行上市辅导,2005年底可以上美国纳斯达克的小型版。纳斯达克小资本上市的最低开盘价为4美元,这样计算下来,利润额度200%。”
李先生在圣威保健运作直销3、4个月后退出了,但李先生还仍保留着购买的圣威股份的股权。李先生等待着200%的投资回报。
李先生说:“但是在2005年底,圣威股份却通告上市计划失败,让持股人耐心等待。”
眼见半年多的投资一分钱也没能收回来,李先生想要退股。李先生先后找了不少证券机构,试图抛出手头的股权,终究还是没有找到买家。
李先生气愤地告诉记者:“做圣威保健没能赚到钱也就罢了,2万多元的资金也被这个股权给套牢了。我去找圣威公司,他们对我的情况不予理睬。我去找我的领导人,结果也联系不上了”。
消失的圣威保健
圣威股份是西安一家大型股份制企业,注册资金6800万元人民币,实力雄厚,经营范围覆盖农业、天然气、药品等多个领域,并在科技领域获得多次大奖。
圣威保健成立于2003年7月,隶属于圣威股份。2005年5月,圣威保健正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运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就李先生遇到的问题,记者拨打了原圣威保健的电话。然而所有的联系方式都无法拨通,其中一个总机号码已成为某房产公司的办公电话。而圣威保健原官方网站,也处在关闭转让状态。
西安某直销人士告诉记者,圣威保健这家曾经在西安做得风声水起的企业已经关闭,办公地点早已人去楼空。
记者致电圣威股份询问,接线员证实了圣威保健关闭的消息。他告诉记者,在2006年4月左右,圣威保健就已经停止了运作。同时该人士婉拒透露更多消息,称对关闭的原因并不知情。
圣威保健在西安市场算是实力较为雄厚的公司之一,也是当时西北境内数得上数的直销方式运作的公司之一。是什么原因使得圣威保健中途关闭了呢?
昔日辉煌
圣威保健在2003年成立时,便拥有了一块名为“西安圣威保健品直销公司”的工商注册执照。圣威保健一举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一家带有“直销”称谓的公司。
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虽然,当时并没有直销相关的规定,也不触及任何法规,但在还没有直销立法的情况下,申请这样的执照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获得这块执照,圣威股份煞费苦心。据闻圣威股份董事长姬秦安多方疏通,还邀请了另一位人脉极其广的灵通人士加盟,才拿到了这样的执照。这块执照彰显了圣威股份的实力,也正是因为这块执照使得圣威股份决心下大功夫进入直销。”
这位知情人透露:“圣威保健建立之后,就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一方面,刚组建的圣威保健缺乏直销运作的经验;同时,也没有相关的保健品的研发力量,缺乏产品竞争力。在2003年到2005年这个阶段,圣威保健一直在摸索中生存。唯一值得骄傲的,仅仅是这块直销执照。”
该知情人士说,圣威股份董事长姬秦安在这个阶段给予了圣威保健极大的支持,在毫无盈利的状况下,圣威保健维持运营近两年。圣威保健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没有任何保健品的生产能力,逐步发展出了一定的研发基础,也渐渐吸引了部分资深直销人的加盟。
但圣威保健的根基仍相对薄弱,在销售中仍采用西安某中外合资公司的产品。圣威保健的管理层也极不稳定,如走马灯一样,陆陆续续换了好几拨。2005年初,短短3个月内便连续换了两拨管理人员。
直到2005年5月,毛荐、陈远坤等人的到来让这样的情况出现了转机。他们带来的专业理念与姬秦安董事长一拍即合。这时直销市场也传来了即将开放的消息,极大的刺激了圣威股份进入直销行业的欲望,圣威股份从资金资源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同时,西北直销市场也在立法的影响下逐步复苏。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圣威保健的经营状况一日千里的发展起来。
曾经历过那段时间的一位原高级管理人士告诉记者:“在毛荐加盟圣威保健之初,由于缺乏了解和毛荐个人的一些原因,姬秦安只给毛荐挂了个总策划的头衔。当时的组织结构是由毛荐主管市场,陈远坤任常务副总,张涛主管财务。直到2005年10月左右,毛荐才正式出任公司总裁。”
这期间,圣威保健市场开拓相对比较顺利,产品研发也逐步跟了上来,全国市场逐步启动,月销售额过百万,这对于起步中的圣威保健来说是个不错的开局。在业绩逐步增长的同时,圣威保健还制定了2006年进军香港的计划,圣威保健逐渐发展到了他的黄金期。
同时,圣威股份的纳斯达克上市计划在百盛克的指导下逐渐成型。圣威股份的原始股票开始在一级半市场开始发售,也获得了出人意料的强烈反响。整个圣威集团发展得都相当顺利。
纷争突起
上述高层告诉记者:“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圣威保健经营逐渐步入正轨,销售收益开始增长。不少人包括圣威股份的一些人,开始打起圣威保健的算盘起来。”
几位受访人不约而同的向记者提到,有人在圣威保健经营的这段时间里,获利高达数百万。一位受访者甚至透露了一个夸张的数额——400万元人民币。这个数额已不可考证,受访者也拒绝透露该人的姓名。但是受访者均认为,有人靠圣威保健为自己谋利是不争的事实。
圣威股份也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报账、工资、奖金拨出等方面加强了管理。
该高层说:“母公司对圣威保健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财务部门实现的,除了委派张涛主管之外,同时财务部门还有姬秦安董事长夫人的一名侄女,她也有不小的权力。通过财务的管理,对圣威保健的资金进行制约。”
另一位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对财务部门颇有微词。圣威保健的管理层没有财务自主权,财政部门逐渐成为了超然于管理之外的存在。同时,张涛也有意无意的介入圣威保健的日常管理。”
该高层说:“张涛频繁介入日常管理,涉及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财务职责范围,时常将负责常务的陈远坤置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张涛本人并不懂得直销的经营管理,但处处都要插上一手,搞得直销部门怨声载道。张涛又是由圣威股份直接委派,含有监督的成分,没人拿他有办法。”
该高层告诉记者,圣威股份加强圣威保健管理的举动,最终演变成为了圣威保健内部行政权力的争夺。
他说:“2005年10月,姬秦安任命毛荐出任圣威保健的总裁。在此之前,毛荐的职位一直是总策划这个虚名,实际却负责着整个市场的开拓和管理。然而这个任命却引来了不少人的不满,纷争依旧没能平息。”
同时,该人士称:“除此之外,圣威在直销立法面前对未来经营的定位,也产生了分歧。虽然圣威股份有实力跨过直销的高门槛,但是不少管理层认为没有必要拿出这么多钱来从事一个月收入仅百万的项目。有不少决策层对于直销项目打起了退堂鼓,他们认为直销就应该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赚钱项目,对拿不拿直销牌照不感兴趣。”
该人士说:“针对圣威保健面临着问题,圣威保健管理层也和姬秦安进行过数次沟通,传达下来的姬秦安的意思是边走边看。实际上从直销条例颁发开始,圣威保健品直销公司这个执照肯定是不能再用了,听说还受到了一些部门的警告。申请牌照倒是次要的,首先需要避免公司名这个问题,但是在管理混乱的情况下,这些必须考虑的流程甚至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2005年底,毛荐、陈远坤相继辞职,管理和市场团队随之流失。
无法挽救的退幕
对于毛荐等直销管理层的最终离开的原因,在旗下经销商中流传着不少的版本。
一说,圣威决策层投机心理严重,只是把圣威保健当作圈钱机器,不想投入,完全没有申请牌照的意愿,导致直销管理层信心丧失,全部离职;
另说,直销管理层本身就没打算在圣威保健长久干下去,只是为了来这里赚钱,钱赚到手,就扔下烂摊子离开了;
更有人告诉记者,直销管理层的人在网络中私自排网占点,母公司发现后停止了管理层应发的薪酬,直销管理层就有私自扣留公司部分资金的行为;
还有最普通的说法,莫过于圣威保健无力获得直销牌照,大家就一拍两散了……
且不论这些说法如何,直销管理层的全部离开使得圣威保健略有起色的市场,一下子面临崩塌的边缘。
据知情人透露,圣威保健后来还对毛荐等管理层进行了挽留,但在一些问题上没有谈妥,最终管理层还是全部离开。
记者就这些传闻向毛荐求证,毛荐对此不予置否,他声称自己现在在从事传统业务,已暂时离开了直销行业,不愿对此发表任何意见。圣威股份姬秦安同样不愿对圣威保健的关闭作出任何评价,而记者一直未能联系到曾任财务经理的张涛。
2006年初,圣威保健邀请了在北京操盘某公司的贺红博出任总经理,继续市场操作。贺红博曾做过圣威保健的市场,在他出任圣威保健总裁后,将北京公司的一些团队带到了圣威保健。
贺红博2006年带领团队进驻圣威保健的事,不少受访者也颇有微词:“当时,贺红博在北京的公司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原来的那些销售团队也不能随意抛弃。来圣威保健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消化这些剩余团队。”
据知情人透露,当时圣威保健的市场极度混乱。一方面前任离开后的许多团队已经分崩离析了;另一方面,贺红博带来的团队还没有融入现有的市场中去。而圣威保健也没有合理处理市场遗留问题,而是一味的推托给已经卸任的直销管理部门,圣威的市场一再萎缩,最终导致关闭。
一位熟悉圣威运作的某公司经理认为:“圣威保健最终关闭原因,实际并不是他在市场上的表现,而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公司对圣威保健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定位,将其当作一种快速的融资渠道,而不愿进行投入,缺乏永续经营的理念;其次,圣威保健管理体制的混乱,造成了内部人事动荡不安,在这种动荡之中圣威保健逐渐脱离了其经营轨道;最后,管理层在经营中能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最终捞钱的捞钱,抛弃团队的抛弃团队,各顾各的。最终导致了经销商和投资人成为了这个关闭的企业的最大受害者,至今还有不少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经销商没人管理,动荡不安,股权卖出去就没人理会,最终这样乱成一团的局面,被直销立法一举打破。”
<<
1
>>
来源:《中国直销》2006年第9期 文/ 田家居
相关报道
- USANA葆婴入选2024年度“质量金盾案例”
- 同仁堂两项技术成果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 如新ageLOC活颜视黄醇精华乳全新上市
- 天福天美仕313国际系统精英培训研讨会举行
- 理想华莱福建省总代理店在泉州市盛大开业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dsblog.net推荐
- ·卫康深度布局肠道微生态
- ·春芝堂25周年庆亮点抢先看
- ·东方红携多项技术成果亮相珠海航展
- ·艾多美欧洲浪漫之旅圆满收官
- ·USANA连续三年被评为犹他州最佳制造商
- ·安利斩获中国营养师发展大会多项大奖
- ·无限极“思利及人助学圆梦”走进西藏大学
- ·双迪纳米气泡富氢技术“狂飙”
热门文章